穿越林立的高楼,掠过喧嚣的街道,我的视野逐渐挣脱了城市的束缚,向宜化矿业项目部的方向眺望。一排排电塔,宛如忠诚的卫士,整齐划一地矗立,它们以无声的姿态向我们致意。湛蓝的天幕上,飞机悠然划过,留下一道道洁白的轨迹,如同天空的笔触,勾勒出对远方的无限遐想。
远处,天山山脉缓缓揭开神秘的面纱,以其洁白无瑕的身姿,傲立于天际,展现着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壮丽与崇高。行至半途,周遭的沙漠与山川被一层神秘的雾气温柔地拥抱,将前方的道路、四周的景致乃至辽阔的天空一并藏匿于朦胧之中。我的心,恰似被迷雾笼罩的景致,充满疑惑与不解。在这片人迹罕至、荒凉之地,宜化矿业项目部究竟是如何支撑起繁忙的生产与工作?当迷雾渐渐褪去,广袤天地重新显露于阳光下,我仍在寻找,那份能够解答我内心谜团的答案,似乎还在远方静静等待着我的探寻。
这里没有城市霓虹的斑斓色彩,没有繁华街景的璀璨金黄,有的是国旗如火般的炽热红色、设备车沉稳可靠的亮黄色、集装箱板深邃宁静的海洋蓝色,以及工人安全装备上温暖而醒目的橙红色。这些色彩,如同调色盘上精心布局的笔触,交织成一幅既雄浑又细腻的劳动画卷,绚烂地点缀在这片质朴深沉的棕色大地上。
步入宜化矿业项目部,三个60多米高的筒仓如巨人般屹立在我的面前,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敬畏与震撼。攀登其顶,是一场对意志与勇气的考验,那一刻,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——登顶,去感受项目部前辈们日复一日的艰辛与坚持。
上人马道位于两个筒仓之间,戈壁上的大风呼啸着从中穿过,在来回折叠的狭小空间,每走一步,都要停下来稳定心神,泪水还未及滑落脸庞,便已被风吹散;每走一步,都需谨慎地留意脚下的台阶,双手紧紧扣住冰冷的栏杆,弯着腰防止头顶撞到钢筋。即便是身形瘦小的我,在这攀登之路上也已步履维艰,每一次抬脚与落足都是对体力与意志的极限考验。我心中暗自思量,这无疑是我爬过最艰难的楼梯。然而,当我听到前辈们互相交谈时,云淡风轻地说道:“一天最少爬4趟吧。”眼神中流露出的坚毅与从容,仿佛在诉说着无数次攀爬后铸就的淡然与习惯。
筒仓的最顶端,我的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钢铁结构,定格在外挂筒仓边缘进行作业的前辈们身上。蓝天如洗,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他们撑开的一把巨大保护伞,温柔地庇护着他们,让他们在这片浩瀚的天幕下,尽情施展着技艺与勇气。
粗糙的双手是他们与工具为伴、岁月磨砺的见证,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辛勤与坚韧;脸颊上发红的肤色,是他们与炽热太阳亲密对话的痕迹,仿佛大自然最真挚的烙印,映照着汗水浇灌的梦想;眼眸中闪烁的光芒,是他们内心不灭的希望之火,即便夜幕降临,也依然照亮前行的道路,指引着方向。
当内心的那团迷雾随风消散,我想我要寻找的答案早已出现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,它就藏在那些前辈们坚定的身影里,藏在他们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之中。他们以自己的方式,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坚守与奉献。踏上归途,当我将目光投向那片辽阔的大地,一股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。这片曾经在我眼中略显荒凉与孤寂的土地,如今却在我的心灵深处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与无限希望。
在这片大地上,每一个辛勤的身影都是不朽的诗篇,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故事。而我,将带着这份深刻的感悟与无尽的敬仰,继续前行。(党建工作部 陈俐)